经常听到周围的家长这样讨论:
“这个孩子真聪明啊,2岁就能数到100了。”
“她家娃可厉害了,4岁时候20以内加减法就运算如流!”
. . .
孩子刚开始牙牙说话时,许多家长就通过给孩子念数“1、2、3、4、5.....”教孩子数数。等孩子数溜了,就开始学习10以内加减数,接着开始背诵九九乘法表......
多少爸妈小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,听起来没毛病啊!
进入小学四年级后
曾经数学顶呱呱的孩子
开始一个个个个个个个个掉队
小学四年级前的数学课主要教的是计算规则,记忆力好一点的孩子就能一路直飞。
到了四年级之后,数学题目更注重推理、分析,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开始渐渐掉队了。
挨过小学到了初中,代数、平面几何等等,不光考数学还考想象能力,又一批孩子掉队了。
到了高中,立体几何、基础模型创建,孩子要将过去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运用、抽象、归纳、演绎,需要的是综合思维能力,又一批孩子在这时掉队。
有人说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,在越来越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种“梯次掉队”的现象。这是因为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,越往顶层走的时候,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,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,掉队是必然的。
回想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,都是由老师直接讲定理、公式、例题以后,剩下的时间就布置练习题,让学生们自己做就行了。
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的原因就在于,搞不懂数学背后真正的逻辑原理,无法认知、理解、掌握其中的原理。
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,对人体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,当人类思考数学时,大脑有5大部分在工作,多个脑区共同作用。
因此,斯坦福的学者们得出了一个结论,训练孩子的数学能力,不仅仅是训练孩子对于抽象数字的理解,这部分的工作其实只占大脑的一半。最关键的是,要将孩子大脑5大部分都协同运作起来,这样他们对于数学的理解才会更容易,也更透彻。
就算在处理5+8的纯数字题目﹐其中绿色的大脑做工区,在处理空间想象、数量统计的部份也会高速运转。
下面以一些小学常见数学题为例
帮助大家理解空间想象和数量统计的概念
* 题目都由空间想象(几何)及数量统计(计算)组成
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,如下图
▼
从不同角度看物体,如下图
▼
利用图形表示学习概念,如下图
▼
看过了这些数学题,我们发现:
只有科学培养大脑中与几何和计算相关的智力因子,才能有效提升孩子数学解题的能力。
我们用几个智力因子的题目来说明一下!
几何因子—CFT图形转换认知
几何因子—CSR符号关系认知